外语学刊简介
《外语学刊》(CN:23-1071/H)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外语学刊》刊登内容:涵盖普通语言学、俄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日语语言学;较语言学、符号学、词典学、翻译学、文学、文化、教学法和书评。
杂志文章特色
(1)作者姓名、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件、项目信息。
(2)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正文随后,不署作者名。
(3)本刊倡导学术创新,反对学术造假、抄袭、剽窃、过度重复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
(4)论文投到本刊编辑部后,作者顺序、作者工作单位不得更改。
杂志分析报告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语言学:动词研究专题,翻译研究:数字人文与翻译专题,语言哲学,文学研究,语言学_本土化探索,翻译研究,外语教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新文科建设,语言学_整合性研究,外语教育,语言学_引进与诠释,信息窗,外语教学,语言学,外语教育:商务英语专题,语言学:多维视域专题,语料库与跨学科研究专刊_特稿,语言文化与国家战略_“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语言谱系研究(1),特稿,语言文化与国家战略,外语教学:多语习得研究专题,学术动态,语言哲学_引进与诠释,国别和区域研究,翻译研究:批评与伦理专题,语言哲学_专题研究,特约专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系列,学术动态:学术会议简述,语言学_引进与诠释:后现代哲学与认知语言学,语言学(教育部特色栏目):系统功能语言学专题,翻译研究——变译:文化翻译之极致,语言哲学_外语教学,语言政策研究,语言学_整合性研究——后现代哲学视域中的认知语言学,语言学_商务英语学科建设与商务话语分析,非通用语研究:纪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专题,语言学_语篇多维研究,专栏:多模态话语研究,专栏:话语空间与国家形象专题,语言哲学_引进与诠释———语言哲学视域中的索绪尔思想研究(2),术语学,专栏:语料库语言学专题,语言政策研究:“本科教学指南”解读专题,书刊评介,语言学_事件研究,海外来稿(本刊首发),话题综述,特稿:社会语言学专题,专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专题,特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专题,语言哲学_翻译研究,语言哲学_文学研究,术语学·语料库,交叉学科研究,外国文学,学术访谈,语言学_特别企划,书评,国别与区域研究,术语学与词典学,语言哲学_语言哲学动态
摘要:卡西尔在批判传统语言哲学以及吸收康德、赫尔德和洪堡特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语言观。他强调语言的特质是精神不断复现的活动;神话在语言中处于基础地位,是解释世界的元语言;语言的逻辑思维功能和抽象概念可溯源于神话的隐喻思维和具体概念;语言是架构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卡西尔的语言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中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派别形成鲜明对比,开启20世纪的欧洲人文语言哲学思潮。
摘要:语义学与语用学的界面之争由来已久、历久弥新。各流派基于其对语义内容、语境内涵的不同理解,建立各自关于语境对语义的影响的观点,从而形成对语用学与语义学关系的不同看法。本文对近年来讨论此话题的各派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近十年来这一论题引发更激烈的论争,并由此衍生出三大主要路径和六大主要流派,现已成为当今语言哲学界最前沿的话题之一。迄今为止语义学/语用学界面之争仍无定论,但是各流派对于语义、语境、语境依赖性等问题不断深入的研究,为系统探索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关系、深化意义理论研究提供诸多启迪。
摘要:指称问题研究一直没有离开过语境。确定指称的因素体现出由言内语境向言外语境变化的特征。规范语言学派多将指称研究限于语句成分与形式分析上,将指称语境定位于言内语境,在语言与实在对应图景观念支配下建立符号和对象间的确定关系。日常语言学派则将语言使用和心理意向等语用因素引入指称研究中,主张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等因素构成的全面语境中对指称问题进行合理说明。指称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透视出人们语境观念转化的过程。指称的确定需要语境化的构造,是一个语境化过程。
摘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按照特定的理解方式来把握世界,往往是特定框架作用的结果。本文拟以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南海争端的报道为例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如何通过框架来影响受众。本文的对比分析表明,中美主流媒体就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调用了多个方面的不同框架,以塑造各自的国家形象,争取国际舆论的认同。不过,由于人们在社会现实的构建中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来对新事物进行主观解释,因此新闻媒体的框架和受众个体的框架之间不一定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其在具体事件上激活的框架对不同受众的影响程度也千差万别。
摘要:本文基于话语建构理论,以《人民日报》中的内蒙古地区形象再现为例,探讨媒介话语在少数民族地区身份建构中的作用,并对这种形象建构的有效性进行反思。研究发现:媒介话语通过词汇层次指称语表达、小句层次修饰成分选择和语篇层次文本组织等方式过度突显建构内蒙古的"草原"形象,塑造出一种内蒙古即是大草原,鲜有他物的模式化印象。本文继而诠释媒介话语中该地区形象建构策略的有效性,并对其不足提出修正和完善建议,以期更加有效地呈现该地区多元的积极形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点评详情